当前位置:首页>资讯
经济随笔丨总是相遇在关键时刻 天天热议
2023-07-02 22:39:15
来源:百度新闻

中国与达沃斯,总是相遇在关键时刻。

2017年1月17日,瑞士达沃斯,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。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亮相达沃斯。

前一天傍晚,习近平主席乘坐瑞士政府专列从伯尔尼抵达达沃斯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登上列车相迎。习近平对他说,“您多次邀请我来达沃斯,我一直在考虑什么时间来最合适。来得早不如来得巧。当前,关于世界经济有各种议论,在这个时刻发出中国声音更有意义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这一时期,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主义、孤立主义正在抬头,经济全球化出现“存废之争”。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直截了当地发问——“世界到底怎么了?”,更是鲜明地回答,“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,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,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。”

站在哲学和历史的高度,习近平主席深刻论述了怎么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,指明方向,把脉开方,还生动地以中国实践来现身说法,“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”。

这一发表于阿尔卑斯山上滑雪小镇的演讲,轰动了整个世界。多年后,这一演讲仍经常被国际政要和各国经济界人士们提及。施瓦布说,这篇演讲是“世界经济论坛历史上的亮点”。

新冠疫情暴发后,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,困惑加剧,难题升级。2021年初、2022年初,习近平主席连续两次以视频方式,在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发表致辞和演讲,主题分别是“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”和“坚定信心、勇毅前行,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”。

疫情之中,见面没那么容易。此时的坚定交流与智慧之光,尤为温暖。习近平主席的三次达沃斯演讲与致辞,无疑是中国与达沃斯最重磅的相遇。

达沃斯,本来是个地名。而今,“达沃斯”已成为全球经济界定期汇聚交流的一个平台、一个场景、一种氛围。这跟北京的中关村很像。中关村原本只是北京海淀的一条街。而今,“中关村”已不局限于指这个地方,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语意中,已扩展为一套政策、一类平台、一份探索。

中国同世界经济论坛的合作,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几乎同步。1979年,中国与达沃斯便有了最初的交集。从2007年起,世界经济论坛走出滑雪小镇,开始在中国的大连和天津轮流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。

达沃斯受到全球经济界普遍欢迎,在于它注重平等交流,促进各方对话,直面现实难题,也保持前瞻眼光。达沃斯论坛的这种内在气质,恰与中国坚定推动经济全球化、努力促进合作共赢的主张与行动,有着相当程度的同频共振

或者说,中国的持续深度参与,进一步提升了达沃斯的品质感和影响力。

中国推动交流,很有恒心,也很有一套。疫情期间,坐下来集中开会不太方便。中国有关方面与世界经济论坛一起大胆创新,创办了“行走的达沃斯”系列活动,组织跨国企业负责人们到中国各地,展开实地调研,进行交流。这几年,先后“行走”到了浙江、四川、辽宁、天津、云南、北京、海南等地。

走起来的达沃斯,别有一番味道。

办会是手段,不是目的;交流是过程,不是结果。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,已在天津圆满落幕。这又是一次关键时刻的相遇。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反复延宕,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、逆全球化思潮蔓延,世界经济继续承受巨大的下行压力。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在深入推进,创新发展、合作共赢的期待,更为强烈。

短暂的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,如这几天中国北方天气般火热。这次年会特别聚焦“企业家精神”,本质上,仍是在探讨世界经济复苏之道,体现着“引领世界经济迈向更加普惠、更有韧性、更可持续的未来”的坚定追求。

在天津,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们聊得挺充分,也实地触摸了正攻坚克难、稳步复苏的中国经济。多年来,世界经济饱受“不确定性”的困扰。中国经济虽也在压力下爬坡过坎,但一直体现着坚韧的“确定性”。无论疫情多么复杂、经济全球化逆流有多少干扰,中国始终走在推动合作共赢的开放之路上。

关键时刻,看的是关键主张,拼的是关键作为。与达沃斯相遇的中国,有着坚定信念、系统主张、务实作为。

总是相遇,因为相知。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了自己,也成为了维护经济全球化最坚定的力量。

(文 │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)

往期内容推荐

经济随笔丨“十四五”的“开门六件事”

经济随笔丨中国经济,一场拼冲刺也拼耐力的“恢复”

经济随笔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

栏目主编:顾万全 张武

文字编辑:赵旭阳

本文作者:央视新闻客户端

关键词:

相关文章